培训网>企业管理>国学智慧>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介绍2017-05-16国学智慧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经》,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在之前,还有一本《乐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这六本书也被称做“六经”,其中的《乐经》后来亡佚了,就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四书五经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将“四书、五经”合称《四书五经》“五经”儒家的五种经典,指《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汉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设立五经博士,奠定了儒家经典的尊贵地位。一、《易》:又称《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经的部分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辞和爻辞共约5000字,可能是西周初年编定的。它不仅对于了解殷周时代的哲学思想、社会生活有极重要的意义,而且保存了一些相当罕见的商周史事材料。《易》的传,包括系辞、说卦等十个部分,旧时称“十翼”,是东周时人们所写的对于《易》经部分的解释。二、《书》:又称《尚书》,是我国上古时代王室诰命、誓辞和追述古代史迹的著作汇编。最初只泛称为《书》,其后分为夏、商、周书,以后才称为《尚书》,义谓上古之书。秦汉之际,《尚书》多亡,独秦博士济南伏生壁藏之书。汉初,伏生求得其书,存28篇,教授于齐鲁之间。这部《尚书》以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故称《今文尚书》。此外,汉代还有《古文尚书》,据说比《今文尚书》多出16篇。三、《诗》:又称《诗经》。汉初传授《诗》的有齐、鲁、韩三家,都立于学官。毛公亦传,未得立。后来,三家诗亡缺,毛诗独传,因此《诗》又称《毛诗》。《诗》今存305篇,各篇时代早晚不一,早至周初,晚至春秋中期。《诗》不仅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是了解先秦社会风貌的珍贵材料。四、《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仪礼》是春秋战国时代一部礼仪制度的汇编。汉世所传有戴德本、戴圣本和刘向《别录》本。《礼记》是西汉时人所编定的儒家关于礼的阐释,分为《小戴礼》和《大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称为《大戴礼》。还有一部《周官》记录周朝制度也包括在“三礼”的范畴。“三礼”之中,后世以《礼记》流传最广,故一般以之作为《五经》的代表。五、《麟经》:是鲁国的编年史。它按年、时、月、日记载史事,以春秋代表四时,故名《春秋》。现存《春秋》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记242年间史事。虽然文句简短,但对当时政治事件都有自己的见解和评价。后人为其作注解,流传下来的有《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合成“春秋三传”,其中以《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流传最广。从古到今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四书”《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起合称为四书,为儒家传道、授业的基本教材。几百年来,“四书”在我国广泛流传,其中许多语句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格言警句。“四书”指《论语》《孟子》《中庸》《大学》四部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大学》、《中庸》则是《礼记》中的两篇。首次把它们编在一起的是南宋著名学者朱熹。不过,在朱熹之前的程颢、程颐兄弟已己大力提倡这几部书了。他们认为,《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经孔子的学生曾参整理成文;《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这两部书与《论语》、《孟子》一起表达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是研治儒学最重要的文献。正是根据这样的观点,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四部书编在一起。因为它们分别出于早期儒家的四位代表性人物孔子、曾参、子思、孟子,所以称为“四子书”,简称即为“四书”。朱熹分别为这四部书作了注释,其中,《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章句”,《论语》、《孟子》的注释因为引用他人的说法较多,所以称为“集注”。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所编定的《四书》次序本来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按照由浅入深进修的顺序排列的。后人因为《大学》、《中庸》的篇幅较短,为了刻写出版的方便,而把《中庸》提到《论语》之前,成了现在通行的《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顺序。由于朱熹注释的`《四书》既融会了前人的学说,又有他自己的独特见解,切于世用;又由于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地位的日益上升,所以,朱熹死后,朝廷便将他所编定注释的《四书》审定为官书,从此盛行起来,到元代延佑年间(1314——1320)恢复科举考试,正式把出题范围限制在朱注《四书》之内,明、清沿袭而衍出“八股文”考试制度,题目也都是在朱注《四书》里。由于这些因素,使《四书》不仅成为了儒学的重要经典,而且也成了每个读书人的必读书,成了直到近代全国统一的标准的小学教科书。所以,有人把《四书》与西方的《圣经》相比,认为它是东方的“圣经”。事实上,无论就其流传的广泛,还是就其对于中国人人格心理铸造影响的深刻来看,这种比拟都是一点也不为过的。《四书五经》对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有“四书五经”,几与耶教有圣经、伊教有古兰经相似。被用为封建科举中选拔人才的命题书和教科书。如果说今日学子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恐怕会是件难堪的事。我们只要谈到中国传统文化,必然得提到“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古籍中的宝典。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包含内容极其广泛、深刻,她在世界文化史、思想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四书五经”翔实的记载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最活跃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史实资料及影响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孔孟重要哲学思想。历代科兴选仕,试卷命题无他,必出自“四书五经”足见其对为官从政之道、为人处世之道的重要程度。时至今日,“四书五经”所载内容及哲学思想仍对我们现代人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极强的参考价值。四书五经在社会规范、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其影响播于海内外,福荫子孙万代。四书五经延续中华文化的千古名篇,人类文明的共同遗产。【国学经典四书五经介绍】相关文章:1.四书五经相关介绍2.四书五经传世名句3.何谓四书五经4.四书五经经典名句5.《四书五经》经典名句6.国学经典大全7.国学经典名句8.国学经典名句150句上一篇:我国古代著名的女诗人下一篇:古代男女成人礼COPYRIGHT©2000-2021百分网OH100.COM版权所有回到顶部
・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百科・五经四书说略・ |
第一章 “十三经”总说 |
第一节 “五经”、“四书”解题 …………………………………………… 4 |
第二节 从“四术”到“十三经” …………………………………………… 5 |
第三节 秦始皇焚书和汉初求书 ……………………………………………… 6 |
第四节 经书的“今文”和“古文” ………………………………………… 7 |
第五节 从“通经致用”到《十三经注疏》 ………………………………… 8 |
第二章 《周易》--远古卜筮的底本 |
第一节 《周易》卜筮的基本概念 …………………………………………… 9 |
第二节 《周易》的“经”和“传” ………………………………………… 10 |
第三节 《周易》的写作时代 ………………………………………………… 11 |
第四节 《周易》反映的古代社会生活和辩证法思想 ……………………… 12 |
第三章 《尚书》--上古史料残篇 |
第一节 《尚书》的今文经和古文经 ………………………………………… 13 |
第二节 《尚书》诸篇的时代层次 …………………………………………… 14 |
第三节 《尚书》的文体和语言 ……………………………………………… 15 |
第四章 《诗经》--上古的诗歌集 |
第一节 《诗经》的编集和“六义” ………………………………………… 16 |
第二节 《诗经》作品举隅 …………………………………………………… 17 |
第三节 《诗经》在春秋时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 18 |
第五章 |
第一节 ……………………………………… 19 |
第二节 《仪礼》记述的古代礼俗 …………………………………………… 20 |
第三节 《礼记》所反映的儒家礼治主义 …………………………………… 21 |
第六章 《春秋》三传--鲁史及其注本 |
第一节 《春秋》简述 ………………………………………………………… 22 |
第二节 《左传》的历史价值 ………………………………………………… 23 |
第三节 “三传”的“微言大义” …………………………………………… 24 |
第七章 “四书”儒学的基础教材 |
第一节 “四书”的形成及其历史作用 ……………………………………… 25 |
第二节 《论语》和《孟子》 ………………………………………………… 26 |
第三节 《大学》和《中庸》 ………………………………………………… 27 |
第八章 石经--刻在石碑上的法定经文 |
第一节 石经的起源 …………………………………………………………… 28 |
第二节 汉石经和魏石经 ……………………………………………………… 29 |
第三节 唐石经和蜀石经 ……………………………………………………… 30 |
第四节 北宋石经和南宋石经 ………………………………………………… 31 |
第五节 清石经 ………………………………………………………………… 32 |
第六节 七朝之外的石经 ……………………………………………………… 33 |
第七节 石经的价值 …………………………………………………………… 34 |
辅文列表 |
附录 辅文图片 ………………………………………………………………… 35 |
更多文章
友情链接